【导语】进入主汛期,天气复杂多变且降水频繁,如何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成了三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的《市民有话说》,听听市民们对城市内涝整治有什么建议?
【正文】莞城东纵路地势较低,一到下雨天,附近的居民就担心内涝。
【采访】市民:“我的车都淹掉一两台了,希望不要淹,一下大雨,提心吊胆的,马上出来要把车挪到高的地方去。”
【采访】市民:“我们的车都从那里冲出去了,就在树那里,车都冲出去马路边了,我自己捞回来的。”
【正文】市民表示,尽管相关部门这些年做了不少内涝整治工作,但整治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采访】市民:“年年修,年年淹,就这个看法,有没有改善,今年没有下特别大的暴雨,不知道,去年也是淹到门口这里了。”
【正文】市民建议,东莞要标本兼治破解内涝困局。
【采访】市民:“肯定是彻底解决,不然也没其他更好方案,难不成说把地势加高,也不现实,直接把排水做好,我觉得应该好了吧。”
【采访】市民:“下面的排水能完善一点,将它引到周边的运河,毕竟老城区这边是需要逐渐改善的。”
【回复】采访片中市民反映的内涝点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暴露出我们在内涝治理方面存在一些弱项和短板,也是我们实施内涝治理工作努力的方向。内涝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治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导致东纵路片区内涝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城市发展速度快,透水地面被挤占的因素影响;二是有的排水设施建设没有与城市建设同步,造成排水设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三是已建成的排水管渠没有及时清淤疏通,影响排水效果;四是部分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排水设施、改变地形地貌、导致路面发生积水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动态管理在建易涝点整治项目,对城区东纵路、东平街等区域进行系统治理,总体思路是以目标、问题为导向,提高工程设计、建设标准;二是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雨污同治、洪涝协同”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内涝治理体系,系统规划布局,制定新开河片区全面的内涝治理方案。三是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在完成编制市区内涝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精准对不同问题点进行原因分析,实施工程项目。四是建管并重,加强排涝泵站日常管理,确保发挥应有效应。五是做好超标准强降雨的应急防御工作,在2015年建成北侧分流工程的基础上,今年4月完成了人民公园晓湖清淤工程,发挥东纵路上游排水调蓄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南侧分流工程,争取在今年年底贯通,这些工程的投入使用,将使东纵路的内涝治理标准从现在的不足1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左右的标准,另外,结合“东莞记忆”项目启动建设市桥河和东门河暗渠拓宽复明工程的前期工作。同时,以“防外洪,控水位”分片区精准实施项目,即建设东引运河城区段上游峡口节制闸(已完工)、拟建峡口泵站、石鼓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等工程,对运河的水位更好地调度和管控,使市区的排水更快向下游排放。远期我们将结合城市更新建设适时启动东正社区、兴贤街、罗沙市场等区域竖向高程优化调整,畅通路面排水通道,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和超标准降雨风险的能力。
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加强应急防御,严格执行易涝点“三人小组”应急处置机制和巡查制度;强化全链条监管,优化海绵城市管控流程,强化排水设施运维监管,严查侵占排涝通道、擅自拆除改动排水设施等违法行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齐发力,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衷心感谢广大市民对治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