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复

dgxzk: 东莞大岭山是高价值山水文化旅游资源 大型史册《新唐书》、《唐六典》、《通志略》《广东新语》直至《清史稿》等皆言岭南之名山为东莞的黄岭与郁水中的灵洲,黄岭又名黄旗山,为历史记载的东莞祖山、朝山,黄岭廉泉为东莞古代八景之首。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东莞东城区的一座小山即是黄岭(黄旗山),并在山顶建有大型红色灯笼景观。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及明清时期东莞地图后,笔者发现位于东莞地理位置中心的大岭山区才是被誉为岭南第一名山的黄岭,今“黄旗山”为伪,史载黄岭之麓有著名的廉泉,大岭山区北部西流之大股泉水为廉泉。 现东莞东城区内的“黄旗山”(又名旗峰山)为文献记载之黄岭有许多值得质疑之处,其一,史志及明、清地图对黄岭位置的描述与实际不符。其二,今“黄旗山”很小,山高仅百米,很难与名山之称谓相称。其三,黄岭有出水量很大的廉泉,历朝历代均有对廉泉之记载,并多次建亭刻碑其上,但是目前的“黄旗山”内没有泉水,也没有历史构筑物遗迹。 现逐一加以表述论证。 第一部分、直接依据 史志及明、清地图考证。 目前笔者所获得的最早记载黄岭具体地理信息的文献是明代嘉靖年间(1527年)由黄佐所编纂之《广州志》,其对黄岭的描述为:“黄岭山在县城南三十五里,峯峦奇秀,形如展旗,俗呼黄旗岭,即县之朝山也,唐书十道地理志以为岭南第一名山,其上多松桐,多黄色之草,其下廉泉之水出焉”。 其后,在戴璟的《广东通志初稿》、黄佐的《广东通志》、郭棐的《广东通志》、汪永瑞的《广州府志》以及清末陈伯陶所编纂的《东莞县志》中对黄岭的描述均记为在城南三十五里。黄佐曾任南京国子祭酒,病逝后诏赠礼部左侍郎(相当于目前的国家教育部及文化部副部长),史学世家;戴璟为广东巡抚;郭棐为光禄寺正卿,编修多种方志;陈伯陶为晚清探花并参与筹建暨南大学,他们所编的书籍,书中内容是严谨、翔实与可信的。 以上各年代刊印的史志非常清晰地写明黄岭的特征一为位于东莞城南三十五里,二为山内有出水量很大、水质甘冽异常的廉泉。大岭山区恰好在东莞以南约三十五里,位于东莞南城区、厚街镇、大岭山镇、虎门镇、长安镇的中心,山形庞大,海拔高度530米,是东莞平原地区最高大的山体,山内植物茂密,是华南地区生物宝库,而且,山内有大量泉水涌出,较大的一条在山的北部,宽数尺,深约一尺,西流灌溉厚街河田乡农田,该条溪涧甘甜清冽,与廉泉的描述高度吻合。史志对廉泉的描述为:“廉泉在黄岭之麓,泉出石罅,阔二尺余,深尺许”。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贪泉》中与广州郊区的石门贪泉相对应的,记载了东莞的廉泉:“东莞之南,黄岭有廉泉”。乾隆范瑞昂《粤中见闻.廉泉》言:“东莞黄岭之麓,泉水出石罅,阔二丈余,深尺许,味甘美”。目前东城的“黄旗山”内没有泉水,文史资料中写明直至清代,廉泉依然是出水量很大的溪涧,虽然东莞地区人口逐渐增多,近年工业兴起,但是东莞并没有开采地下水,年降水量与古代也没有变化,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来自东江等河流,由此,不会对大股泉水的出水量有大的影响,更不会致其干涸,所以,没有泉水的山不是黄岭。县志言:“邑诸山自惠州南下蜿蜒数百里,迤而西,复折而东至此耸立三峯”,根据地形图可看出大岭山区亦能与之吻合,三峯分别是大岭山区内的三座高峰,峯是指较高的山,现“黄旗山”只有一百六十米高,很难用峯来表述之。大岭山区与史志所载黄岭必须具备的两大特征吻合,山内西流至厚街的一条大的泉涧很可能就是著名的廉泉。 目前东城区的“黄旗山”内没有泉水,距离古时候东莞城中心距离为六至十里,且为偏东南方向,距离与方位均与文献完全不符合,为伪。明末东莞学者张二果所纂《东莞县志》记载:“黄岭在城南十里,县治之朝山亦主山也”,清代亦有多本史志引用此段文字。该条很可能是更早版本的明代天顺年间卢祥编的《东莞县志》中“黄公岭在城南十里”传抄而误。文献分别记载东莞市的黄公岭在县南十里、东南八里与东南六里,明末之后,莞人将黄公岭误定为黄岭。 多部史志中对壬峯的记载亦可看出黄岭不是目前东城的小山包,该段文字为“黄岭迤下分两枝,东枝回旋起伏数十里为壬峯”,可看出壬峰距离黄岭数十里之远。壬峯可以明确位于东莞莞城区旧市政府一带,也是古时县衙门所在之处,该处距离今之“黄旗山”只有六里左右,因此东城“黄旗山”不是黄岭,距离市区数十里之大岭山区则能与该段记载吻合。 明、清时期地图亦可看出黄岭(黄旗岭)的位置在东莞南部,东莞城区与大海之间,此位置刚好是现在的大岭山区。 下图为明代《永乐大典》中广州府东莞县之图,非常详尽地标明了东莞附近各山位置,黄旗峯画在东莞城区与大海之间。 下图为明崇祯年间《东莞县志》所用之图,图中的旗峰离大海的距离要小于距离城区的距离,也刚好就是大岭山的位置。 下图是清朝康熙年间《东莞县志》用图,图中将黄岭与大岭山连在一起,位于城区之南。 下图是清朝嘉庆年间《东莞县志》用图,图中将黄岭与大岭山、彭峒山连在一起,位于虎门寨与城区之间,这与县志中所述三峯耸立是吻合的。 第二部分、间接依据 1、史载东莞张家玉九岁时爬黄旗山,同行之人皆不敢爬至山顶,唯独张家玉一人奋力攀爬至顶,对于九岁孩童来言,爬上百来米高的小山包不算一件太难的事,对于随行的成年人而言就更不是一件难事了,由此,张家玉所爬的黄旗山理应不是目前东莞东城的黄旗山而应是座较高的山。《东莞县志》言:“尝从人登黄旗峯,独造绝顶”。 2、明代东莞人陈靖吉的诗作《黄岭廉泉》: 旗峰万仞插天碧,山高水深来有脉。 古今酌遍野人怀,谁是夷齐谁盗跖? 愿公激浊更扬清,大作霖雨均山城。 余功不独苏久旱,且为赤子洗甲兵。 明代夏侯恭诗作《黄岭》: 黄岭高朝拥,三峰玉削成。 也知清淑气,毓秀在群英。 明代黄士俊亦有诗作《九日登黄岭》言“万仞峰头倚汉高”。 这都可看出,黄岭是一座较高大的山。 总结:大岭山区为古籍所载之岭南第一名山黄岭,亦名为黄旗岭、黄旗山、黄旗峰,为东莞的祖山、镇山与朝山,国父孙中山先生之祖地,著名的廉泉在大岭山区内。
答: 感谢这位网友对东莞旅游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您提出的关于岭南第一名山黄岭(亦名黄旗山)的历史资料对我市研究东莞旅游资源有着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部署,以及结合《东莞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我市的旅游资源,推动各部门和有关镇街有序科学开发,进一步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留言区

0人参与 | 0条评论 查看更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