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 欧阳先生好交通局各位领导嘉宾好!有两个问题请教:
1.长期来东莞在道路规划建设中为何不规划设置非机动车道?九成道路不设置与机动车隔离的自行车道是根据什么规划理念?导致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为事故频发埋下隐患。
2.东莞公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跨镇公交长期乱象横生,不利群众使用公交出行给城市文明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与东莞经济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群众意见很大投诉不绝于耳,公交问题每年都列为市政府为群众办10件实事的前位仅次于对治安的关注,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很多年但改善不大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谢谢!
答: 1.根据道路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现行道路主要分为城市道路和公路两套体系。城市道路主要包括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由规划住建部门负责监管。公路根据行政等级主要分为高速公路,国、省、县、乡道等(如107国道、莞樟路、莞龙路、莞太路等),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监管。由于公路主要承担客、货运快速疏散以及过境等功能,往往交通量较大,行车速度较高。为避免将过多非机动车吸引至公路,防止快速交通和慢行交通相互干扰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以往相关公路技术规范均未对非机动车道提出要求,所以现状已通车的公路大部分均无设置非机动车道。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公路城市化不断加剧,加上当前摩拜、共享单车等新业态出现,自行车等慢行交通需求激增,从交通实际出行需求以及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缓解城市拥堵压力等角度出发,我局认为道路设置非机动车道确实存在必要性。根据新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提出“非机动车、行人密集路段宜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需求,可根据交通组成情况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目前我市公路建设也充分考虑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慢行交通需求,在公路技术标准上结合城市道路功能进行设计。如由我局负责的望沙公路、水乡横向中通道等多个项目在规划阶段均根据交通功能、用地等实际情况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而由于公路相关规范未对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隔离设施提出技术指引,因此我局认为在必要路段可参考城市道路标准设置隔离设施,确保机非隔离、各行其道,保障各类交通出行安全。
2.为解决我市公交运营过度市场化、公交经营集约化等问题,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我市于2013年底正式实施公交体制改革。其中,由市交通集团成立了东莞巴士有限公司,负责整合原跨镇公交资源并作为新的跨镇公交经营主体。目前,纳入整合范围的1986辆原跨镇公交车辆已有1906辆完成了整合。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在逐步整合原跨镇公交资源的同时,不断开通和完善跨镇公交线路,目前,已开通运营跨镇公交线路71条,线路总长度2752.5公里,投放运力1394辆。东莞巴士公司经营的公交线路严格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服务时间运行,公交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基本杜绝了原民营跨镇公交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