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复

uu666666@163.com: 转诊制度何时改,因为转诊也投诉了不少,但投诉没有任何作用。什么时候制定转诊制度的人能亲身体验下转诊制度,我现在年龄正值中年,身体不算差,一年去社区门诊的次数很少,不超过5次,其它基本自费,因为知道转诊太麻烦,但这5次却能把人折磨成疯子。生病了人难受,捂着病痛的肚子,托着晕晕沉沉的脑袋去门诊开个转诊单最少要等2 个小时以上,这几个小时的难受是活该老百姓来受的吗?开好转诊单再去镇或区级医院看病,一天时间就过去了,高层一再强调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这个医保的转诊就这么难取消吗?
答: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我市建立社区门诊统筹,实行社区首诊、逐级转诊及双向转诊制度。社区门诊保障制度,而不是医院门诊保障制度,或者门诊转诊保障制度,是我局在设计门诊保障制度的时候,将政策定位和设计的思路,定为通过较低的缴费,在社区解决参保人常见病的问题,解决最基本的医疗问题,同时强调在家门口看病,最大程度方便治疗。在考虑到确实有部分参保人病情所需,需要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就医,我局建立了转诊制度。可以说转诊制度是门诊保障制度的副产品,主要落脚点还是利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门诊就医问题。转诊并不是一个手续或者关卡,而是一个诊疗的行为,是社区医生看诊后根据患者病情判断的。 为什么不能设置医院门诊保障制度?首先“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等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是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希望得到好的医疗服务的愿望,我们是非常理解,但自由就医,特别是在大医院中自由选择就医,就意味着需要高缴费,同时还需严格控制待遇水平。减轻企业缴费负担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刚需,同时还需考虑保持适宜的待遇标准,避免过低的保障水平让制度失去意义。近年,首诊和转诊的次均费用分别是79元、239元,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68%、37%。在首诊的参保人中,有超过64万人在社区就医次数超过10次。若按照目前转诊费用计算,需要每人每年增加负担2405元,且只能享受37%的报销比例,才能保证基金平衡。若按照目前社区首诊的标准享受待遇,加上失去了社区首诊作为健康守门人把关,无序就医带来的就医量增加,需要提高数倍的缴费才能达到平衡。 同时,在社区门诊保障制度运行以来,我局就参保人提出的问题都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如在晚上遇有急诊可直接在社卫中心就医结算并享受与首诊点同样的待遇,在社卫中心服务时间外因急诊可以去定点医院门诊就医报销;遇有更紧急的需要门诊抢救情况的,可就诊就医,并可事后报销;办理转诊时,可由社卫机构根据病情直接转往大医院,并可通过系统办理。这些都是我局结合群众合理需求,不断完善的举措。 近期,省也下发了《广东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实施办法》,接下来我局在贯彻落实省文件的同时,与卫健等部门共同做好研究,针对急救抢救等情况,例如您提到的急诊等符合临床诊断的特殊情形,制定进一步完善的措施,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好参保群众门诊就医需求。

留言区

0人参与 | 0条评论 查看更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