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若BB: 市发改局是全市规划主管部门,近期全国都在开展“十四五”中期规划评估工作,请问能不能说下我市“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落实的情况?
答: (一)关于“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东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是在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制定的中长期规划,是全市2021-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人民群众新期盼,聚焦“十四五”时期短板最突出、需要最迫切领域,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战略、任务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其中,《纲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设定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安全保障五方面22个主要指标,其中,提出2025年GDP达到1.3万亿元左右的目标,明确包括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城市品质、体制改革、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等十七方面的重点领域关键任务,以及谋划五大领域22个重大项目工程包,“十四五”期间投资约8622亿元,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争通过构建新格局、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建设新城市、丰富新生活、打造新平台,大幅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二)关于近两年落实“十四五”规划情况。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年,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我市有序开展中期评估各项工作。从前两年实施情况来看,我市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凝聚各方力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21年经济体量历史性突破万亿GDP大关,增长8.2%,成为全国第十五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2022年GDP达到1.12万亿元,增长0.6%。但是,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以及叠加三年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前两年全市GDP平均增速仅4.4%,低于6%的预期增长目标。
近两年以来,我市在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建设,主要指标总体运行情况良好,预计大部分指标能实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的目标,重点领域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成效。
一是湾区创新高地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集聚,顺利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国第一台、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开放运营,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规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区域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集聚200多个研发平台、500多家创新型企业。全市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加强,共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2022年,全市R&D投入强度达到4%,位居全省第2,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9000家,居全省地级市第1。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一号工程”,加强推进产业立新柱,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0%左右。优势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制造业,五千亿级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食品饮料、造纸和纺织服装鞋帽四个千亿级产业,以及新能源等九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格局。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累计推动全市5191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带动4.5万家企业上云用云,成功跻身全国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位列全省第3。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2022年全市营收超百亿企业达到2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66家,其中国家“小巨人”110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高企数量超9000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三是参与大湾区建设呈现新格局。主动抢抓“黄金内湾”建设机遇,深入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提档升速。积极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十四五”以来重点推动深茂铁路东莞段、深惠城际东莞段、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东莞段、轨道1号线一期(2019年开工)、轨道2号线三期等5个项目规划建设。携手香港共建“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首创将香港国际机场跨境安检前置到东莞空港中心物流园。加强教育领域合作,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滨海湾校区加快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一期工程完成基础施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扶持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累计吸引外资企业1.38万家,总量全省排名第一;进出口总额接近1.4万亿,连续28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前5位。
四是城市品质内涵进一步提升。坚持把城市品质提升作为基础工程来抓,都市核心区建设全速推进,聚焦“黄金双轴”推进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建成国际商务区中心公园一期、黄旗南麓文体带香遇走廊二期,全面动工建设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工程,着力打造深度城市化的示范样板。城市发展空间拓展成效明显,通过收储土地、盘活存量空间、提容产业空间、“工改工”等,为超过200个重大项目提供了产业用地,拉动投资超过900亿元。实施交通千日攻坚工程,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深江铁路、深惠城际东莞段进展顺利,狮子洋通道加快建设。
五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我与东莞共成长”的城市环境,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启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2020-2022年累计完成新改扩建学校137所,新增学位16.1万个,更好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技能人才之都”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就莞用”就业服务体系,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22.36万人,获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市人民医院入选第二批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人民医院BNCT治疗中心大楼、市中医院国医馆等市级医疗项目纷纷完工,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稳步推进,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扩容提质。社保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规模均居全省第3。
下来,在“十四五”中后期,我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盯紧“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以及群众关心的各项民生事项,精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在“双万”新赛道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东莞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争先进位,为全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展现东莞作为、作出东莞贡献。